週三社福─退休老人的福祉研究

中正社福
Jan 8, 2024

2023.10.18

文章撰稿:蔡承宏、鄧宇君

主講人:黃建忠教授(School of Social Work,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主持人:李妙純教授(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就內政部公布之數據,可發現截至2023年四月,我國台65歲以上人口已達415.8萬人,佔總人口的17.8%──維繫、活化老年人的生活福祉成為一項重要且迫在眉睫的社會政策與國家治理議題。「近二十年來政府致力於推動社區支持,以前在大學、研究所期間以為美國的老年人在老了以後就都住進養老院,後來才發現美國也開始講求在地老化」,在本次專題演講(10月18日)中,任教於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黃建忠教授與我們分享「退休老人的福祉研究」,除分享在美國的跨文化經驗,也轉向華人社會的視角、以中國成都為田野,探詢退出勞動市場後,老年人的福祉將如何維繫。其中,嘗試以在地老化、退休後的社會參與為焦點,引入生命歷程、老齡化生態模型和拓寬構建理論,分析其福祉,尤其關注生活滿意度、適足的社會生活物質條件與孤獨感之間的交互作用。

本場次專題演講宣傳海報(王芷庭製作)

黃教授是中正社福所的大學長,後續於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與擔任教職,其研究著重於人口流動,社會福利政策對兒童和家庭的影響、慈善和社會發展、非營利組織研究、社區基金會、以及家庭暴力對父母與兒童的影響。而在這場演講中,黃教授以高齡化與高齡者照護作為背景,並搭配其於2022年所收集的1,065名中國成都退休老年人數據,嘗試指出:正念和社區參與可能是改善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減少孤獨感的積極資源。此外,無論是金融資源,如養老金,抑或是非金融資源,如心理健康,都是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就如金融知識也是退休和老年人投資的關鍵,對其財務福祉有顯著貢獻。

本次社福專題演講邀請到任教於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黃建忠教授分享「退休老人的福祉研究」(王芷庭拍攝)
本次專題演講由中正社福系李妙純教授主持(王芷庭拍攝)

在這場演講中,黃教授聚焦於退休老人的「孤獨」(loneliness)與「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兩面向,以相關研究指出其中的多面向交互作用和結果。

黃教授指出孤獨作為一種心理狀態,是對社會關係的期望與實際經驗的感受差異,更是老年人幸福感的關鍵指標之一──涵蓋認知障礙、感知壓力、身體健康與抑鬱在內,孤獨將與老年人認知和健康福祉不佳高度相關。而基於研究樣本、測量方式與調查時間的差異,個體的孤獨感受也充滿異質性──在黃教授的研究中,可發現較高齡、低教育程度、健康狀況不佳,且獨居的女性更易感孤獨。另外,家庭功能、社會網絡和支持、社區意識與社會關係位置,將會影響孤獨程度──這也進一步提醒我們,須以更多元、動態的視角去理解退休老人的生活滿意度與福祉議題,就如老年人在社區中經歷老化,社區參與可以為個人建立關係以及培養情感支持的機會,因此可能增加其福祉。黃教授認為生活滿意度是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指標,也是健康和總體幸福感的強預測指標,但同時,在實證研究的成果中,也指出其將受到性別、教育程度、健康、收入和心理衛生等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

退休老人的非預期社會排除及其應對:以正念為焦點

黃教授首先以「正念」(mindfulness)為核心概念,分享「退休老年人的正念與孤獨:積極和消極情緒的中介作用」的研究成果。

黃教授先是澄清正念並非佛教中的修行語言,而是一種個人積極參與且關注當下時刻(here and now)的意識狀態,同時也對其關注的事物保持非判斷性的反應。而在相關的實證研究中,也可發現正念有助於改善情緒適應,促進積極情緒、減少消極情緒,從而降低壓力與孤獨感,改善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黃教授以該些研究結果的基礎,嘗試檢驗正念對孤獨感的影響程度,以及該種交互關係是否受積極與消極情緒調節──積極情緒(positive affect, PA)和消極情緒(negative affect, NA)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為回答上述的研究提問,黃教授引入「拓寬與建設理論」,建立正念對消極和消極情緒產生影響,進而對孤獨感產生作用。基於正向心理學的興起與逐漸受到重視,Fredrickson於1998和2001年的相關論述中,提出「(正向情緒)拓寬與建設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B&B theory),主張正向情緒得拓展個人在瞬間的思想-行動庫,進而使人們能夠積累、發展有助於實現積極成就的身體、心理和社會資源。換言之,正向情緒將能提升個人對於玩耍、探索及想像未來成就的傾向,並藉以增加、累積我們實踐出有意義、正向與積極的資源和能力(張文馨、許詩淇,2023)。

就研究執行層面,黃教授以中國成都五個退休高齡者比例的社區進行研究招募,並對研究參與者施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感量表8項」、「國際正面與負面情緒表(I-PANAS-SF)的10項簡短版本」,以及「五方面正念問卷(FFMQ)的20項短版本」。再者,除將原始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也以結構方程式模型(SEM)進行分析,釐清正念、中介變項PA、NA對孤獨感的影響。

在研究發現上,可發現正念、PA和NA都對孤獨感有直接影響。其中有趣的,是PA雖對孤獨感有減弱效果,NA卻對孤獨感有更強的影響──換言之,中國退休老年人的孤獨感影響要素中,NA 比 PA 更重要。黃教授認為這可能是因為NA大大減少了老年人的思維-行動庫,並阻止他們獲得減少孤獨感和其他健康風險所需的資源。這項研究結果的主要貢獻,在於支持了關於正念和孤獨的跨文化研究,尤其是正念可用以促進積極影響 和減少消極影響來改善情緒適應,從而降低孤獨感──於是,為退休的老年人提供正念干預和服務有其必要性。

退休老人的生活滿意度與適足生活:以年金為焦點

黃教授接續以「財務福祉」(financial well-being)為核心概念,分享「養老金和金融素養對退休成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的研究成果。

麵包跟愛情哪一個比較重要?黃教授笑稱其認為麵包更重要,也因此開啟了養老金和金融素養對退休成年人生活滿意度影響的研究──而其圍繞著當前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重要概念,「財務福祉」。此概念在於表示一個人可以完全履行他們當前和持續的財務義務,可以對他們的財務未來感到安全,並且能夠做出讓他們享受生活的選擇。在這樣的定義下,「適足生活」何以構成?黃教授進一步指出財務福祉將受到養老金(年金)、財務素養以及多元化的金融投資組合等三者影響,是在減少物質剝奪的基礎上,吸收、分析財務數據與知識,以發展資金管理和最佳投資的能力,並做出明智財務決策──亦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關鍵因素。

在相關研究中,確實可以發現當財務福祉越高時生活滿意度就會越高,但個別老年人的財務基礎會隨著年輕時候的金融地位所累積──就如勞工階級的養老金就沒有資本階級的養老金多──黃教授引入「累積優勢理論」(cumulative advantage theory),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結構位置產生的初始相對優勢,將導致個體或群體生命過程的系統性分化。

「累積優/劣勢」的理論概念雛型是由社會學者Merton(1968)(洪貴真、劉嘉雯、任凱譯,2012),並且這是一種不平等的現象,就如擁有高退休金和金融素養的老年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社會經濟地位等結構性區位優勢的累積,在金融投資組合選擇和財務幸福感上具有優勢,進而對其帶來較高的生活滿意度。黃教授的研究成果也加強了此部分的論點且拓展:確實,高社經地位、優勢的退休老年人會基於其更加適足、富庶的物質、金錢而提升其生活滿意度,而財務素質也具有顯著影響的效果──黃教授也分享美國政府基於財務素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陸續開設老年人的相關課程與規劃。

退休老年人的生活福祉:正念、養老金與生活滿意度的交織作用

這場專題演講由中正社福所李妙純教授主持,本系多位老師出席、參與,包括修課學生實體聆聽、亦也開放系友遠距參與,互動相當熱烈。

黃教授最後分享「退休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正念和養老金」的研究成果,帶領大家思考:接續前一份研究的理路,可以發現金錢對生活滿意度相當重要,但當心理健康也加入分析之後,財務和心理資源如何影響退休老人的福祉?何者將產生更重要的影響?在黃教授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心理健康相較於金錢物質,對福祉的影響更重大。

在研究中,基於正念所攜帶的心理健康資源可幫助人們更有效地應對困難的想法和情緒,而不會變得不知所措或退縮,因此,其可增加PA並減少NA,進而提升整體生活滿意度。養老金所攜帶的物質資源雖可影響、減少NA,但卻對PA沒有影響,從而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有限──這也支持了「錢買不到正向情緒/快樂」的論述。

演講後由本系李妙純教授贈感謝狀(王芷庭攝)

雖然目前的研究結果發現正念相較於養老金,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更大,但黃教授也直言養老金仍作為相當重要的研究變項,因此他將繼續挖掘金錢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複雜、動態關係。

專題演講後,參與的老師、同學與黃建忠教授合影(王芷庭攝)

海報製作、照片攝影:王芷庭

行政業務:陳佩吟

統籌策劃:郭惠瑜、王舒芸、鄭清霞

參考書目

張文馨、許詩淇(2023),〈情緒的力量:運動員情緒與運動表現之理論、測量及應用〉,《中華體育季刊》,37(2):161–176。

Elizabeth D. Hutchison著,洪貴真、劉嘉雯、任凱譯(2012【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心理暨社會取向(第三版)》,洪葉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