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社福─內政大數據與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

中正社福
Jan 2, 2024

2023.10.04

文章撰稿:蔡承宏、鄧宇君

主講人:饒志堅處長(內政部統計處)

主持人:鄭清霞教授(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本場次專題演講宣傳海報(王芷庭製作)

當代國家何以民主?很大一部份取決於政府治理與政策資訊的公開與透明(何國華,2011)。與此同時,循證治理、AI與大數據作為當前在政策研發、學術研究的主要典範與技術,就如在上學期(111–2)的社福專題中,劉豐佾老師帶領我們去看大數據(big data)的研究社群發展,及其何以應用在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之中,在本次專題演講(10月04日)中,任職於內政部統計處的饒志堅處長與我們分享「內政大數據與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以我國內政部的數據治理經驗為基礎,聚焦內政大數據「所涵蓋的資料類型」、「可行的應用途徑」,以及「何以使用與運作」,探勘數據/資訊的取得、分析與整合為各層「數據類別」,並打造具備可近、透明與可用的「開放資料庫」(open-data)。

本次社福專題演講邀請到任職於內政部統計處的饒志堅處長分享我國的「數位民主治理」的經驗(王芷庭拍攝)
本次專題演講由中正社福系鄭清霞教授兼所長主持(王芷庭拍攝)

如本場專題演講主持人鄭清霞老師所言,饒處長長期任職、服務於國家部門,而就該場演講的主題,處長目前所處的統計處便能提供許多重要、可參照的經驗──該單位除專責發布相關統計資料,也逐步建立了許多極具前瞻性的資料庫,非常值得欽佩。我們其實可以注意到:網路化/數位服務作為政府行政達成民主職能的重要途徑與方式,台灣過往在資訊公開的領域,已有長足發展(王光旭,2008),而延續統計數據與資料庫建構的台灣經驗與演講破題,饒處長以對「數位服務」、「數位行政」,及「數位民主」的提問,聚焦台灣當前的數位民主治理經驗,開展此次的專題演講。

數位治理的具體實踐:內政大數據的理念與資料類型

數位治理所欲呈現的國家治理,其實就是民主的治理──從傳統權威管理轉向強調公民參與的公共治理(吳偉寧,2017)──此種治理的內涵大致涵蓋了政府資訊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線上服務提供(service delivery)、公共諮詢(public consultation),以及屬於民主課責一環的決策參與(decision-making)等實踐層面(江明修、陳敦源、黃東益、莊國榮、蕭乃沂,2004,引自李仲彬,2006:176)。在這場演講中,饒處長聚焦於服務輸送與回饋之間的動態關係,強調社會福利若要有效、主動地輸送至有需求者,這就需要仰賴數位行政的建立與推行,就如內政部陸續建置相關基礎資料庫,強化各機關、企業及大眾對政府服務與流程的可近性;而在政策施行與服務輸送之後,民眾如何進行有效果的回饋?饒處長則指出其方式、型態與效率,是涉及了數位民主──民眾可透過數位形式表達心聲。

接續,饒處長切入內政大數據的資料類型及其操作方式,指出內政部平台主要設有三種資料模式,包括My Data、Big Data,以及Open Data,而這三者的實際操作流程與應用,也構成、呈現了台灣的數位治理架構。

在第一個部分,My Data,即是個人的原始資料。My Data主要用於數位服務的推行,因此其核心精神就是主動提醒跟精準服務,讓民眾不會因為錯過資訊、以及減少沉重流程而失去申請的機會。數位治理的其一部分,在於藉由資訊通訊科技的應用,提升公共行政與人民使用國家資源的效率與效能──而My Data正是藉由線上整合資料,民眾「同意」後便可在線上讓個人資料可以在政府部門中互通有無,並且能在符合服務輸送資格與個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相關行政流程、達成數位服務執行。第二個部分,則是用以數位行政的Big Data,「政府是如何把不同單位的資料組合在一起的呢?」以及如何藉由數據的應用,「讓資源有效分配?」饒處長指出當前的趨勢是「電子化政府」,相關部會透過資訊通訊科技,將資料串連,利用跨域整合的資料進行循證決策,創造最大的數位行政效益,進而提升政府對內行政效率與效能、及強化對外在公民福祉提升、公私部門互動與溝通的責任(李仲彬,2006)。然而,Big Data 最大的困難就是整合的過程,因各部會在互相傳遞資訊的過程必須去識別化,因此目前最多僅能達成兩部會之間的資料整合。這也凸顯出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饒處長指出若委員會成立後,便可用以進行多部會的資料串連,同時也可在該單位的追認、監管下兼顧個人資料隱私的保護與運用的正義。

最後一部分,則是與數位民主高度相關的Open Data。饒處長指出Open Data 就是經過清理、分析,可於網路公開和提供的統計資料,其目的就在於蒐集輿情、民意,以及促進公私協力,讓民眾可以取得公開的資料來進行研究和彈性、創意運用──推行內政黑客松與總統盃黑客松的數位民主催生平台──進一步創造一個溝通、互動的管道和平台。我們可發現數位民主的當代全球趨勢,其實就是促進開放政府,透過數位創新,建立開放、透明且涵容的治理模式,進而提升永續發展的措施效益(吳銘軒、曾柏瑜,2021)──如台灣於2012年正式啟動「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提供民眾對政府資料的可近管道。饒處長認為整體而言,國家治理的數位轉型,關鍵在於推動數位服務、行政,進而創造最暢通的數位民主。數位服務須利用My Data推動主動服務跟精準服務,再者將所有資料整合為Big Data,建立循證治理的基礎、推動數位行政,最後是將Big Data轉換成具可用性與近便性的Open Data,讓民眾可以透過公開資料的應用,發揮對國家治理和公私協力的創意,發展更貼近人民的數位服務與數位行政,進而達到數位民主。

數位治理的在地案例與展望:內政大數據實作與促進積極民主

這場專題演講由社福所鄭清霞教授兼所長主持,本系多位老師出席、參與,包括修課學生實體聆聽、亦也開放系友遠距參與,互動相當熱烈。

演講後由本系鄭清霞教授兼所長贈感謝狀(王芷庭攝)

Zach Bastick(2017)指出現階段的數位民主大多強調技術層面、企圖提升現有行政效率,卻忽略了數位民主與民眾之間的關係(引自吳偉寧,2017)。在演講的最後階段,饒處長以「電信人流 智慧決策」的內政大數據決策應用案例,一方面說明台灣的數位民主推動經驗,何以藉由電信人流的資訊,建立「炒房」、「打房」的相關實證數據,以及思考、設計相關的政策架構,並進一步鼓勵參與本場講座的學生能提出具創意、靈活與彈性的大數據和數位民主想像。

專題演講後,參與的老師、同學與饒志堅處長合影(王芷庭攝)

海報製作、照片攝影:王芷庭

行政業務:陳佩吟

統籌策劃:郭惠瑜、王舒芸、鄭清霞

參考書目

何國華(2011),〈數位民主與公民參與──PeoPo經驗分享〉,《時代評論》,(4):20–24。

王光旭(2008),〈數位民主行政與官僚回應性:民意電子信箱強化回應性認知研究初探〉,《政策研究學報》,(8):77–115。

吳偉寧(2017),〈(書評)超越官僚體制:邁向資訊化永續治理〉,《文官制度季刊》,9(4):139–146。

李仲彬(2006),〈電子化政府的公民使用行為:數位資訊能力與資訊素養之影響分析〉,《資訊社會研究》,(11):177–218。

吳銘軒、曾柏瑜(2021),〈疫情下全球開放政府夥伴在達成SDGs的效用-以臺灣經驗為例〉,《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5):2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