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社福-何謂循證治理?從女性勞動力與長照談起

中正社福
Apr 6, 2023

2023.03.22

文章撰稿:蔡承宏、鄧宇君

主講人:林明仁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

主持人:郝鳳鳴副校長(國立中正大學暨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與鄭清霞教授、系主任兼所長(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本場次專題演講宣傳海報(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製作)

在上學期(111–1)中,中研院社會所張晉芬研究員與我們提及:數據可以協助我們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與資源分配的狀況──在本次社會福利專題討論(03月22日)中,邀請到長期累積政策治理評估與經濟分析,並參與相關學術社群、影響政策研擬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林明仁特聘教授,現在也正擔任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與我們分享「何謂循證治理?從女性勞動力與長照談起」(註1)。循證治理不僅是凸顯當前我們對於數據的信/依賴,也企圖在社會變遷趨勢中,看見公共政策的其他發展可能性:在這次演講中,林明仁老師便以兩項近年來日益彰顯重要性的議題,女性勞動力與長期照顧服務的開展,說明、及引領演講參與者一同思索循證治理何以應用其中,且有效促進公共政策的發展與有效性。

本次專題演講由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郝鳳鳴副校長開場主持(王芷庭拍攝)

何謂「循證治理」?林明仁老師在演講之初已清楚指出:「循證治理」已是世界潮流。近年來,全球各國公共政策發展的路徑強調「循證決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的取向,尤其是在社會政策的推動過程中,需要更審慎地評估與精確測量──透過科學調查所取得的資料將作為政策發展的重要依據──包括丹麥統計局、荷蘭中央統計局,及美國證據基礎決策委員會的國際循證治理經驗,也在制度建立和政策規劃上,強調、體現和貫徹「政策必須要依循證據來說話」。將以證據為基礎的政策治理轉向台灣脈絡中,我們則可發現:政策規劃與發展,長期受到特定政治立場、意識形態的把持,而特定政策的有效性更可能因此眾說紛紜而無法做出評估與修正。

本次社福專題演講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的林明仁特聘教授分享以證據為基礎的政策治理研究經驗(王芷庭拍攝)

包括在新冠肺炎(COVID-19)期間的相關防疫措施與經濟振興方案,基於我國特殊的政黨政治互動,經常缺乏具體、可信賴的政策討論。然而,強調證據的政府治理,正是要求在無論是政策發展、研擬或後續評估的階段,不僅憑藉個人經驗的主觀意識與感受而進行評價、判斷,更是要透過「數據」作為判斷的證據基礎。換言之,我們需要利用資料來支持決策。林老師也指出,包括衛生福利部、財政部與勞動部,都逐步建立各自的資料中心,長期以來對政策的實施都有所貢獻,審計部也會於各部會提出年度報告施政成果時,針對是否有循證治理機制提出檢討與改進。由此可見循證治理已是政策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既然,「證據」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據──我們勢必了解這樣的治理取向與技術如何影響政策論述的建構與發展?其中包括:政策問題如何被描繪與界定?政策解方如何找尋?以及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如何證明政策有效性?在這場演講中,林明仁老師以幾個部分進行分享,包括:Roe vs Wade again, and freakonomics、循證治理與諾貝爾經濟學獎跟方法論,以及長照中的性別與女性勞動力。

循證治理對當代國家的治理刺激?

林明仁老師延續對循證治理的介紹,指出其重點在於找出因果關係,並藉以提出具有效性的介入方案,乃至對重大政策提出評估。如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與政大台研中心簽署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合作備忘錄),聯合研究調降營所稅及促產條例落日之政策效果、臺灣近年租稅改革對世代不公之關聯及影響、稅改造成之地下經濟研究、AI 查稅機器人等重要議題,而這些都仰賴科學技術所取得的資料證據──於是,我們究竟要仰賴何種證據進行治理?林老師接續指道:若要找出具體策略達成施政目標,循證治理中的「證」就並非僅是將資料數位化,做一個平台或系統,提供表單下載、輸出等便宜行事舉措就能達成,而是一個不斷接受資料,反覆論證的過程。

我們也許可以將循證治理視為經濟學模型的擬人化與具備研究與分析能力的專家學者參與社會的方式:所謂的任何的重大決策都需要依靠科學資料的支持,是依據政策實施的結果驗證資料,並調整施政方向。最具體的例子,便是在2022年的美國墮胎判決重啟與挑戰,而經濟學學者也參與其中。

美國的墮胎權討論起於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Roe vs. Wade),該判決在7比2的情況下,認定德州刑法限制墮胎權的規定,違反了《憲法》第14條修正案「正當程序」(保障公民基本權利不受政府侵害)條款當中對隱私權的保護(蔡娪嫣,2022)。具體而言,美國墮胎法案允許各州自行制定關於墮胎的合法性,墮胎法案對女性權益提升產生了影響,這樣的影響不單獨存在於法律本身,更是彰顯女性的社會價值不僅限於生兒育女,而是存在有一定的自主權──上述的討論是多數探討美國墮胎議題時的基調──女性自主派與擁命派的角力。然而,循證治理對此的探討,在於墮胎法案通過後,美國社會存在何種數據資料的圖像,或更根本的,產生何種政策效果?

2022年06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針對Dobbs vs. Jackson Women’s Health(多布斯訴傑克森女性衛生組織案),公布了新裁定,推翻1973年的羅訴韋德案判決,這也象徵結束了美國憲法近五十年來對墮胎權的保障。固然,相關的判決仍圍繞於宗教、生命與自主性的爭論,林老師也指出其中經濟學家也有所行動──在提供給最高法院墮胎權判決的專家意見書中,指出羅訴韋德案後,對於美國社會產生一項非預期(政策)效果(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是墮胎法案施行18年後,18–24歲的犯罪率明顯下降。當大法官主張羅訴韋德案造成了錯誤結果的同時,相關經濟學研究則藉數據分析,指出較易需要墮胎資源的家庭,本身即有可能因經濟資本的不足而無法提供其幼兒教育、及發展的機會,進而導致後續犯罪的發生,而墮胎權的保障則深刻地影響到犯罪率的發展。換言之,循證治理的結論在於「明明所有證據都顯示這個法律有效果(卻因宗教、立場而採取不利社會的行動)」。

性別的經濟學?數據治理與政策研發

林明仁老師接續以性別的經濟學(Economics of Gender),指出性別差異存在於大學科系、職業,以及照顧責任分配、和生產工具取得等面向,而女性常被認為是不愛競爭的群體,更常被以「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認為女性天生就就容易服從、數理不好等「固有印象」。然而,在時代演進、科技進步,以及經濟誘因改變下,固有的父權制度將不符合社會發展、變遷的需求,包括口服避孕藥的出現會影響女性對職涯的選擇,而社會福利的大幅擴張,同時也衍生生育率下降與少子化、人口老化等現象。於是,循證治理證是政府欲從中尋找平衡點的重要政策典範:無論是何種政策,都會有反對的人,也可能會成為權力鬥爭的結果──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證據。

林明仁老師最後以「長照需求對女性勞動力供給之影響」作為循證治理的重要案例分享,其中便清楚指出:當家庭產生照顧需求時多數由女性來承擔照顧責任,婚後育兒的女性會離開職場且回歸率不高,當父母有照顧需求時多數由媳婦、女兒來承接照顧工作。在項振緯、林明仁與陳冠銘的研究中(2021)(註2),則發現子女即便解除了長照負擔,回歸勞動市場情況仍較低,且女性比男性回歸的機率更低,具體情況可見已婚女兒的勞動參與率相較於已婚兒子低了15%,清楚可知:多數女性仍須負擔一定比例的照護責任,因而影響勞動參與度。對此,林老師也提出了政策建議,分別是將家中其他照顧人力及幼兒照顧需求納入「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計算標準之參考,以及鼓勵企業提供友善的工作模式,包括彈性工時、長期照顧假等措施。

以證據為基礎的政策實踐?回應結構、開創新局

這場專題演講由中正大學高齡跨域創新研究中心與中正大學社福系共同主辦,並由中心主任郝鳳鳴副校長與社福所鄭清霞教授兼所長共同主持,本系多位老師出席、參與,包括修課學生實體聆聽、亦也開放系友遠距參與,互動相當熱烈。

本次專題演講由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鄭清霞教授兼系主任與所長接續主持(王芷庭拍攝)

在演講最後的回饋階段,林明仁老師也對當前台灣的社會政策提出反省與展望:社會安全網是台灣目前保障全人口的一項政策,但現在的社安網準備足以支應人口結構變化嗎?這些準備對不同性別以及弱勢者的影響有哪些差異?社安網是否能做出相應的變化呢?另外在職場上是否還存在女性的玻璃天花板?性別間勞動報酬不平等的情況有多嚴重?這些情形又是如何產生的?這些都有待相關證據提供分析與指引。

演講後由郝鳳鳴副校長與本系鄭清霞所長贈感謝狀(王芷庭攝)
專題演講後,參與的老師、同學與林明仁特聘教授合影(王芷庭攝)

照片攝影:王芷庭

行政業務:陳佩吟

統籌策劃:郭惠瑜、王舒芸、鄭清霞

註1:本場演講的最終題目為「經濟學與循證治理(Evidence-based Policy Evaluation):以女性經濟與社會力(長照)為例」

註2:該研究獲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2021年健康女性·健康經濟體研究獎首獎。

參考資料

蔡娪嫣(2022/01)〈她支持墮胎也反墮胎,羅伊訴韋德案原告掙扎一生的結論是什麼?〉,載於〈世界走走〉網路平台,查詢連結:https://www.sehseh.world/article/4404341,查詢日期:2023/04/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