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社福─Children’s Rights and Disability: New Frontiers and Methodological Imperatives

中正社福
11 min readFeb 17, 2024

2023.11.15

文章撰稿:蔡承宏

主講人:Professor Angharad Beckett(SCHOO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University of Leeds)

主持人:陳芳珮教授(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近年來,隨著2011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大幅修法,以及2014年施行《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正式將《兒童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Children, CRC)內國法化,肯認兒童作為權利主體,在這些政策規劃、實踐中,臺灣的兒少權益逐步深化。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即便以CRC為核心,兒少參與社會的機會正在拓展,卻仍有被遺留的群體正待被重視、關注,並培力發聲。恰逢台灣社會學界的年度盛會,2023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在三峽北大隆重舉辦,於是,在此次(11月15日)專題演講中,邀請到受邀之重要學者,英國里茲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Professor Angharad Beckett與我們分享「Children’s Rights and Disability: New Frontiers and Methodological Imperatives」,分享其近年投入障礙兒童的人權與共融研究經驗。

本場次專題演講宣傳海報(王芷庭製作)

Professor Beckett的專長在於政治社會學與社會共融(Social Inclusion),並繼承了第一波障礙社會模式的觀點,延伸、擴張社會模式並進一步理論化以回應身體、文化觀點對社會模式的批判,因此被視為障礙研究領域近年來新崛起的重要學者。此外,她同時投入障礙人權與壓迫的相關研究,近年來進一步投入障礙兒童的人權與共融研究。在經歷上,曾擔任University of Leeds 障礙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曾擔任研究與創新中心的主任、更創立新的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and Social Justice Studies,並擔任主編,被譽為新一代障礙研究的最重要的領導者之一。

本次社福專題演講邀請到任教於英國里茲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Professor Angharad Beckett分享障礙兒童的人權與共融研究經驗(王芷庭拍攝)

在這場演講中,Professor Beckett首先直言自己願為障礙兒童做出行動和調整,而「與兒童在一起、並為所有兒童打造更美好未來,是我們共同且持續的使命」,她藉由障礙研究的路徑,解構障礙的個人責任文化體系,並納入國際人權公約的相關討論,拓展我們對於障礙兒童人權的了解。

本次專題演講由中正社福系陳芳珮教授主持(王芷庭拍攝)
英國里茲大學亦是本系郭惠瑜助理教授(右一)的博士班母校(王芷庭拍攝)

健全的身體才具備權利嗎?障礙兒童的不利處境

Professor Beckett首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在缺乏對障礙的理解下,障礙兒童的「不同」、或「不尋常」經常會遭受旁人缺乏善意的舉動;又或是看似對障礙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實質上卻往往導致障礙者處於缺乏尊嚴的窘境。接續,她更進一步連結到障礙的汙名,包括:在不同文化、信仰中,障礙被視為一種恥辱,又或是因果輪迴和報應、懲罰──而在特定的時空背景、脈絡中,障礙者及其所處的家庭往往遇到更多「障礙」(barriers)。就如在英國的社會中,收入差距和國家財富分配非常不平等,其中便包括障礙者的家庭(無論是母親、父親、兒童或其他家庭成員)大多生活在貧困之中,並且面臨營養不良、暴露在不安全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連帶地,大幅減少了人們發展的生活機會。

Professor Beckett也不止步於該些討論,藉由引述障礙研究學者Tom Shakespeare的論點,指出當代的障礙研究者應將批判轉向「有能力的假設」,尤其是對健全主義(Ableism)的全面檢視──唯有思考「健全」意味著什麼,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他人。而「身體有能力」、「精神有能力」──Professor Beckett認為「健全」的身體經常與性別、男子氣概,及暴力,是息息相關的。換言之,整個身體乘載了文化觀念與特定的詮釋──尤其指出身體健全的本質和能力是與資本主義交織在一起,因而區分出有生產力和無生產力的人群,並產生社會隔離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障礙兒童更容易受到社會不平等與社會排斥的影響。

如何維護障礙者人權?永續發展與國際人權公約

Professor Beckett指出障礙兒童經常不具有家庭生活的權利,而更可能生活在集體照護的場所、機構與育幼院中,並且有較大風險遭受暴力和虐待。而涵納前述提及的不利處境,我們其實可以發現這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相互連結,包括:第一項消除貧窮(No Poverty)、第二項消除飢餓(Zero Hunger)、第三項良好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以及第四項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其中,Professor Beckett也提到障礙兒童的「福祉」往往與醫療介入相互糾纏,但如過度醫療,又或是醫療干預確實影響兒童福祉時,除應該停止醫療介入,更重要的是更多聽取兒童自身的意見。另外,也需考量如何促進障礙兒童的有效教育,尤其是強調共融的教育體系,將性別、性特質、障礙、技術與在地特質都考量其中──Professor Beckett特別提及和肯定臺灣的教育體制對障礙兒童參與的努力。

接續,Professor Beckett指出相關國際人權公約對於障礙兒童的支持,尤其是《兒童權利公約》肯認了障礙兒童享有充分的權利(可參照第9號一般性原則與公約條文第23項),以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強調締約國、各國政府應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障礙兒童在與其他兒童平等的基礎上,充分享有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國際人權公約所要發揮的效果,是讓障礙者與障礙兒童在確保尊嚴的條件和前提下,倡導自立生活的可能性。

Professor Beckett認為獨立並非純粹的個體責任,而是有時可能是與他人的相互支持與依賴,並且藉由這樣的社會關係與互動,感受到自身是能力與自主的。於是,延伸這樣的討論,認為這樣的自立生活觀點將有助於障礙兒童積極參與社區。但能否自由、充分且積極地參與社區,認為最大的阻礙經常來自於社會大眾對障礙的錯誤認知:障礙者的困境是其自身的損傷,而非社會結構中,缺乏障礙意識的環境與設備設計,抑或是長期處於經濟和物質匱乏、被排除在勞動市場之外。

遊戲的政治?健全主義作為一種霸權與排除機制

Priestley(2003)曾指出現有身心障礙研究存在「成年中心偏見」(adult-centered)(引自張世雄,2008:208),「兒童正在玩耍」, Professor Beckett藉由其近期研究關懷,明確道出:我們所要支持的,並不是以某種特定方式進行遊戲,而是支持兒童在遊戲中進行探索,確保遊樂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趣的,並為每位兒童提供令人興奮和具挑戰性的環境、措施。

Professor Beckett指出障礙兒童被排除在遊戲、玩耍之外,是因其經常被視為缺乏某些「能力」,並且被要求「正常化」(normalization),接受健全主義式的矯正、治療與改變。在此,Professor Beckett也回顧了英國的障礙研究學術傳統,認為障礙被明確表述為一種壓迫,而非個人問題。同時,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應該藉由障礙者的經驗知識(experiential knowledge),去思索如何改造社會環境,對障礙者提供自立生活與自我實現的支持──障礙兒童所處的,更是多重交織的不利處境──於是,我們必須摒棄成人的想法與概念表達,而是以一種非殖民的特質,傾聽障礙兒童的經驗與想法(Beckett & Callus, 2023)。

接著,Professor Beckett提到全球障礙兒童面臨無法就學,自由與家庭生活權利被剝奪,但這些事情不應該成為障礙兒童生活的一部份。其中,Professor Beckett認為我們需要確認有障礙兒童或成員的家庭是否得到足夠的照顧和支持,以消弭其壓力,提升障礙兒童及其家庭的福祉。在英國,許多有著障礙兒童的家庭生活在貧困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缺乏合適,具有適當和包容性,能夠滿足這些兒童需求的托育服務,因此障礙者母親無法參與勞動市場。Professor Beckett以其與其他學者合著的研究,指出家長可能內化對於障礙汙名,追求健全與正常化的目標,也處於時間貧窮的家庭照顧困境中(Beckett, Encarnação, Chiu, & Ng, 2021),因此包括支持照顧者與建造共融環境、設備,就極其重要。

就整體而言,Professor Beckett主張我們應正視障礙童年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尤其它是由特定社會、文化創造的空間結構,也須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如何理解障礙兒童的權利:如何重新評估「童年」的差異與多樣性?

障礙兒童的人權與福祉:玩耍的兒童需要被支持

這場專題演講由中正社福所陳芳珮教授主持,本系多位老師出席、參與,包括修課學生實體聆聽、亦也開放系友遠距參與,互動相當熱烈。

甫於2022年結束第二次國際審查的CRPD提醒了我們:重視障礙者個人自主性和自立生活的權利,並且納入障礙者的生命經驗及其對社區整體福祉與多樣性的潛在貢獻(陳伯偉、邱春瑜、郭惠瑜、周月清,2023),而臺灣政府在第二次CRC國際審查之後,於出版《溜滑梯是誰的?》的繪本與相關數位媒體素材,也進一步肯認了兒少的遊戲權。在演講的最後階段,Professor Beckett再次強調玩耍是非正式學習的重要舞台,包括結交朋友、發展社會關係,對於兒童的心理健康與福祉來說非常重要。於是,如何確保與支持障礙兒童,更是重要議題。

演講後由本系陳芳珮教授贈感謝狀(王芷庭攝)
專題演講後,參與的老師、同學與Professor Beckett合影(王芷庭攝)
專題演講後,參與的老師、同學與Professor Beckett餐敘(陳佩吟攝)

海報製作、照片攝影:王芷庭

行政業務:陳佩吟

統籌策劃:郭惠瑜、王舒芸、鄭清霞

參考文獻:

Beckett A.E. & Callus A-M. (2023).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hildren’s Rights and Disability. Routledge

Beckett A.E., Encarnação P, Chiu C-Y, & Ng STM. (2021). Play for disabled Children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par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Disability Studies in Education. 1(1–2), pp. 90–120.

張世雄(2008)〈身心障礙研究、社會建構與生命歷程政策〉,《臺灣社會福利學刊》,6(2):203–212。

陳伯偉、邱春瑜、郭惠瑜、周月清(2023)〈發展障礙研究倫理指引:支持障礙者參與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7):1–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