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 文章撰稿:蔡承宏、李坤融 主講人:張立祥(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萬能店員: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作者) 主持人:翁康容助理教授(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便利商店」作為一種國際對台灣的特殊印象,更甚至是宣傳,它的分布密集度、業務多樣及服務多元,乃至對社會大眾生活便利性提升的貢獻,都令人思索便利商店如何能如此「便利」?店員如何能這般「多才多藝」?進而能大幅覆蓋住多數人的生活所需。在本次社會福利專題討論(11月02日)的最後一場演講中,邀請到畢業於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碩士班的張立祥,同時他也是去年度(2021)出版之《萬能店員: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作者,以「從超商店員到《萬能店員》:碩士論文研究路上的歷程分享」為題,分享超商店員的工作型態、碩士論文撰寫歷程,以及在「社會書」改寫過程等面向的經歷與心得。 中正社福系曾於110學年第二學期邀請皆是由碩士論文改寫成書的《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作者涂曉蝶與《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作者謝嘉心,到社福專題研討中進行演講。一方面藉由這些論文撰寫與專書出版的經驗分享,鼓勵參與的碩博士生積極尋找自身的研究關懷,另一方面也藉此凸顯當前年輕學術研究者提出,獨特且具開創性與發展性的重要議題。就康容老師的開場介紹,指出這本專書所研究的「便利商店」與我們、乃至大眾息息相關──可能家人就是加盟主,即便不是,我們也一定都成為過商店的顧客、進行消費;再者,也藉由本次演講,康容老師也提到能讓大家思索如何從碩士論文的完成,到社會書的改寫與規劃,以及在未來職涯中從事數據分析的「社會分析師」之可能性。

週三社福-從超商店員到《萬能店員》:碩士論文研究路上的歷程分享
週三社福-從超商店員到《萬能店員》:碩士論文研究路上的歷程分享

2022.09.28 文章撰稿:蔡承宏、李坤融 主講人:張恒豪教授(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理事長) 主持人:陳芳珮教授(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障礙」之於社會福利研究,並非陌生領域──其涉及了:國家如何看待殘障/失能/障礙?且國家對該人口群的介入方式應為何?再者,國家的介入有無其倫理邊界?在這些疑問中,正如當前國家政策配置隱含著政治角力一般,障礙也是政治性的:誰是「身心障礙者」?誰來定義「障礙」?換言之,障礙身份鑑定、福利資源分配、國家對於障礙人口的治理與控管都無法與政治脫鉤。本次社會福利專題討論(09月28日)邀請到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張恒豪教授,同時也擔任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理事長,來分享障礙研究的理念、理論與實踐。 如芳珮老師在開場所說,以「走在社會運動、障礙運動的學者」來描述張恒豪老師,近幾年來,「障礙意識」在社會有所改變,政治力量的介入更是不可忽視,而張恒豪老師作為障礙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特別是對障礙者權利運動的研究,探究型塑社會運動背後的特定文化與政治因素。在此次演講中,張恒豪老師以三個部分進行,分別為「障礙發展的脈絡」、「障礙政治」專書的介紹,以及其自身的研究成果和期許。

週三社福-障礙政治:障礙的歷史、壓迫與抵抗
週三社福-障礙政治:障礙的歷史、壓迫與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