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社福─疫情、債務與社會不平等:新型態債務的產生與影響

2023.09.13 文章撰稿:蔡承宏、鄧宇君 主講人:吳宗昇副教授(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兼非營利組織碩士學程主任、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主持人:黃國治助理教授(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1990年,G. Simmel發表《貨幣哲學》(Philosophie des Geldes)一書,構築了當代社會生活的眾多面向,包括個體的情感與自由,乃至整體社會文化與分工何以在貨幣經濟的運作脈絡下開展的分析圖像──而這不僅開啟我們對於金錢、貨幣的鉅視理解,更與當前社會處境對話──公民何以與金錢「搏鬥」?疫情之後,台灣的車貸、商品貸款等現象急遽增多,並造成眾多債務人原本雪上加霜的債務更難以清償。車貸、商品貸等分期付款模式,雖是發展已久的金融技術,但結合了資訊管理、手機App、線上交易等系統成熟,租賃公司迅速將此項交易規模擴大,讓原本屬於商業領域的買賣契約分期付款,蠶食原本消費金融貸款市場──並形成綿密的放貸體系,既充滿風險、亦缺乏政策管制。在本次社會福利專題演講(09月13日)中,輔大社會系的吳宗昇副教授與我們分享「疫情、債務與社會不平等:新型態債務的產生及其影響」,探討在(後)疫情時代,以新型債務為基礎,加劇的經濟與社會不平等。

週三社福─疫情、債務與社會不平等:新型態債務的產生與影響
週三社福─疫情、債務與社會不平等:新型態債務的產生與影響

週三社福-從超商店員到《萬能店員》:碩士論文研究路上的歷程分享

2022.11.02 文章撰稿:蔡承宏、李坤融 主講人:張立祥(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萬能店員: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作者) 主持人:翁康容助理教授(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便利商店」作為一種國際對台灣的特殊印象,更甚至是宣傳,它的分布密集度、業務多樣及服務多元,乃至對社會大眾生活便利性提升的貢獻,都令人思索便利商店如何能如此「便利」?店員如何能這般「多才多藝」?進而能大幅覆蓋住多數人的生活所需。在本次社會福利專題討論(11月02日)的最後一場演講中,邀請到畢業於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碩士班的張立祥,同時他也是去年度(2021)出版之《萬能店員: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作者,以「從超商店員到《萬能店員》:碩士論文研究路上的歷程分享」為題,分享超商店員的工作型態、碩士論文撰寫歷程,以及在「社會書」改寫過程等面向的經歷與心得。 中正社福系曾於110學年第二學期邀請皆是由碩士論文改寫成書的《失去青春的孩子:美髮建教生的圓夢與碎夢》作者涂曉蝶與《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作者謝嘉心,到社福專題研討中進行演講。一方面藉由這些論文撰寫與專書出版的經驗分享,鼓勵參與的碩博士生積極尋找自身的研究關懷,另一方面也藉此凸顯當前年輕學術研究者提出,獨特且具開創性與發展性的重要議題。就康容老師的開場介紹,指出這本專書所研究的「便利商店」與我們、乃至大眾息息相關──可能家人就是加盟主,即便不是,我們也一定都成為過商店的顧客、進行消費;再者,也藉由本次演講,康容老師也提到能讓大家思索如何從碩士論文的完成,到社會書的改寫與規劃,以及在未來職涯中從事數據分析的「社會分析師」之可能性。

週三社福-從超商店員到《萬能店員》:碩士論文研究路上的歷程分享
週三社福-從超商店員到《萬能店員》:碩士論文研究路上的歷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