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週三社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The case of substance use and child maltreatment藥物濫用與兒虐的村莊在哪?

Sep 18, 2024

--

2024.04.17

文章撰稿:蔡承宏、鄧宇君

主講人:陳娟瑜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主持人:李妙純教授兼系主任(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兒童福利」一直都是社會福利研究相當關注的議題,而當我們在談論兒童福祉時,卻也必須意識到兒童的撫養責任,以及需要被善待,都不僅限於直系家庭,更應延伸至更廣泛的社區。這樣的觀念在應對兩個交織在一起的社會挑戰時尤其明顯:物質濫用和兒童虐待。具體而言,物質濫用障礙和兒童虐待同樣作為複雜的社會問題,對個人、家庭和社區都有深遠的影響,而我們必須將介入的視角,放置於社會連帶之中。

本場次專題演講宣傳海報(黃珮茹製作)

在此次社會福利專題演講(04月17日)中,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娟瑜教授,以「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The case of substance use and child maltreatment藥物濫用與兒虐的村莊在哪?」為題,與我們分享她與所屬研究團隊的成果,尤其說明社會脈絡,尤其是社區、媒體和醫療保健,對塑造年輕世代的物質濫用和虐待的重要性。其中,也採取系統性的角度,簡要呈現現行議題所存在的差距與挑戰,以突顯迫切需要採取的一種合作性的、以全社區為範圍的介入方法。最後,為了為所有兒童創造更安全、更有培育性的環境,也和與會者討論兒童福利政策的相關介入和干預策略。

本次社福專題演講邀請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娟瑜教授分享藥物濫用與兒童虐待議題的研究經驗(黃珮茹拍攝)
本次專題演講由中正社福系李妙純教授兼所長主持(黃珮茹拍攝)

陳娟瑜教授在過往的研究中,主要聚焦於藥物濫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衛生的議題,並主持多項專題研究計畫,包括:國科會補助之兒童酒精相關經驗追蹤計畫(Alcohol-Related Experiences among Child, AREC),「隱而未見的酒害:揭露易傷害族群的負擔」,以及國衛院補助之「藥癮者子女醫療與社會服務之需求探討」和「年輕族群三四級毒品使用:醫療及社福需求探」,是國內關於藥癮與兒虐議題的重要學者。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在演講之初,陳娟瑜老師引述非洲俗諺,說明其議題設定,指出當我們關照兒童的發展,抑或是相關的健康議題,經常已不是個別照顧者與家庭的責任,「而是一個村莊」──當然,這個村莊並不是指涉實體的村莊,而是社會作為集體,乃至社會政策等社會性的體制。陳娟瑜老師所想要強調的,是兒童的健康發展和福祉其實是社會中每個人的責任──可能是公部門,也可以是民間單位,甚至是社區中的每個人。

我們如何認知成癮?理論、觀點與經驗研究

陳娟瑜老師認為成癮是一項從不會消散的議題,而我們必須一直檢視現有的研究發現提供了何種認識議題的資源。因此陳老師指出理解現象有許多的方式與途徑,尤其是在不同學派與觀點將引導出差異的分析視角與介入策略中,同時也須考量文化跟社會間的巨大差異──就如成癮議題,便是游移在「問題解決責任」(Responsibility for solving the problem)和「問題發生責任」(Responsibility for drugscreating the problem)之間,而有道德模式(moral model)、補償模式(Compensatory model)、般若/靈性模式(Enlightenment or spiritual model),以及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的差異性。陳老師提醒道,無論是公共衛生、又或是社會福利,都需要多元觀點的並存,而觀點將能引導我們對議題有著脈絡性的認知。

藉由觀點的釐清,陳老師進一步介紹成癮性的機制。成癮性的類型分為所謂的物質與非物質性成癮,成癮的樣態包括3C、賭博、酒精、非法藥品等,皆是一種即使知道會有傷害,但仍會持續使用的強迫性行為。然而,成癮是一系列的過程,從持續地在風險環境中暴露(Exposure opportunity),開始使用(Initiation)並在持續與規律使用後形成臨床的成癮問題(Clinical problems),以及引發情緒、生理及社會性的問題。而綜觀整體成癮歷程,陳老師指出以酒精成癮為例,在相關實證資料中,風險環境經常是家庭──有2/3的青少年首次接觸酒精是從父母或家庭成員──這也關乎社會關係的議題。

陳老師引述AREC的相關研究成果(c.f. Lee et al., 2015;Ting et al., 2015),一則指出酒精代謝基因似乎對青春期前至早期的青少年有保護作用,另則主張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對未成年飲酒的影響:若同儕之間拒絕飲酒,就有可能減少九年級生的飲酒次數,體現了同儕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在同儕關係網絡中處於負責連結的橋樑位置兒童,更有可能偶爾、甚至持續飲酒。

陳娟瑜老師接續指出在台灣的脈絡中,未成年物質使用的因素面向,包括個人、家庭、同儕、學校、社區與媒體,而家庭的影響正如「孟母三遷」故事中,不僅是居住環境對個人的影響,家長也同樣扮演重要角色。

陳娟瑜老師以2013–2016年間的教育部資料,指出有四分之一符合補助資格的國中生家中可以拿到成癮藥物,以家戶的觀點,則是有將近16%的學生家戶中有藥物使用的成人,但全台的毒品施用率僅占1.5–2%。陳老師指出預防兒少使用成癮藥物,不只是關注個別兒少的行為,更要看見其背後的家庭脈絡──「如果我們持續將孩子放在貧窮、高風險或施用毒品的家庭當中,他可能不是落入毒品當中,但也可能會落入其他社會議題當中。」

來到社區的層次,陳娟瑜老師提及過去的研究中,發現不少兒少已經有購買酒精飲品的經驗,而且從來沒有人要求檢驗身分證,在歐美國家中購買、飲用酒精則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台灣相對來說有較高的可近性。另外,以台灣目前的政策來說,酒精並未像菸品一樣被課收菸捐,換言之,沒有一筆專項財務來源來支持,就很難推行公共政策來進行規範。

如何養育?兒童虐待、童年逆境與介入

聯合國毒品犯罪辦公室曾指出兒少毒品預防的核心,在於該群兒少如何處於脆弱?而這些脆弱特質包括:貧窮、暴力的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不易取得教育機會。

在演講的第二部分中,陳老師以一則兒虐新聞,指出兒童虐待事件的複雜性。陳老師指出若父母為藥癮者,經常伴隨著低產檢的使用,並且有較高風險早產與產下低體重嬰兒與死胎,胎兒出生後使用疫苗、進行身體檢查的比率也很低,後續該些兒童長大成人後,也有較高的心理健康與自殺死亡率。包括健保資料在內,陳娟瑜老師嘗試以相關的實證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最嚴重的一種兒虐的死亡樣態,是在出生還未滿周歲之前,然而,整體的兒虐資料中,不僅是體重與生理狀態、社經地位,以及媽媽的物質使用情況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影響,也包括制度如何介入。

陳老師指出從衛生福利部通報系統中,發現醫院系統的通報率並不高(Under-recognition),阻礙因素可能包括通報之後醫事人員就需要一直上法庭,也有較大的壓力,同時也會影響醫病關係,以致醫院系統端不會立刻進行通報。

另外,陳娟瑜老師也發現經歷與物質使用者同住、又或是目睹女性照顧者受暴的人經歷親密暴力的風險會增加。換言之,兒虐、暴力與藥癮議題更存在世代轉移的課題。為此,陳老師認為應該要將介入重點放在預防,因為在一個受虐、毒品、資源落後或其他社會議題成長下的孩子,很有可能會複製上一帶的生活模式。國家政策應該要協助父母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創造一個相對較好的成長環境──整體的政策治理應該涵蓋醫療、社會、經濟與司法。

發展多重策略:台灣藥癮與兒虐預防系統的挑戰

這場專題演講由中正社福所李妙純教授兼所長主持,本系多位老師出席、參與,包括修課學生實體聆聽、亦也開放系友遠距參與,互動相當熱烈。

陳娟瑜老師藉由冰島模式(Iceland model)的實證資料,指出台灣目前在國家藥物預防系統的層次上,存在三種挑戰,分別是建立實證資料庫、跨網絡合作與社區草根運動,以及重新檢視非法藥物的低盛行率。在演講尾聲,陳老師呼籲重視脈絡──「不管是犯罪學的定義或者是社會理論的定義,當我們在面對社會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看到他的情境?」

海報製作、照片攝影:黃珮茹

行政業務:陳佩吟

統籌策劃:劉豐佾、郭惠瑜、李妙純

演講後由本系李妙純教授兼所長致贈感謝狀(黃珮茹攝)
專題演講後,參與的老師、同學與陳娟瑜教授合影(王芷庭攝)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