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社福─轉型正義與健康福祉
2024.05.01
文章撰稿:蔡承宏、鄧宇君
主講人:葉明叡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與公共衛生學系)
主持人:劉豐佾助理教授(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在社會福利的領域中,「正義」似乎是DNA,相關的思辨亦是日常(Gilbert & Terrell 2005):政策所採取的資源配置,其基礎為何?是否為公平的配置?如何讓政策與服務有效地輸送?以及國家治理該如何使政策(財政上的)永續?然而,「轉型正義」,一個與族群、政治高度相關,也充滿內部抗衡的概念,將會提供福利研究何種養分?
本系的劉豐佾助理教授指出福利政策並非是中立的,尤其在臺灣的特殊處境與脈絡下,須要去回應政治的相關議題。在本次社會福利專題演講(05月01日)中,任教於臺大健管所與公衛系的葉明叡助理教授,其研究興趣為公共衛生倫理、比較健康與福利體系、政治理論,並出版《重返邊界:民主政治中的團結、永續與公共衛生倫理》(2024/03),編有《以健康之名?:10道公衛政策倫理難題,培養公民思辨力》(2023/03)與《健康公平與自由:公共衛生中的群體、科技與決策》(2024/06)等書,將在這場演講中,以「轉型正義與健康福祉」為題,與我們分享轉型正義的概念脈絡,以及對健康福祉,乃至更大框架的政策發展影響。
轉型正義是什麼?
葉老師首先指出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一個民主化的歷程,是「從殖民、獨裁,以及威權政體,轉變成為民主政體的過渡期」。然而,民主政體並非長久固定的狀態,尤其是如臺灣的特殊政治體質,過去的威權政體政黨與勢力仍在當前的民主轉型國會中保有一定的政治力量,於是轉型正義的工程並非一蹴可及,更甚可能需要多次的轉型。與此同時,轉型正義所追求的,不僅是要回看、矯正過往國家政治暴力所造成的不正義(backward looking),並且「要預防未來國家可能會產生的國家暴力」(forward looking)。葉老師指出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現代意義的國家型態」的社會運動,一個自由民主政體的組成是多元的,尤其是存在多元政治力量來制衡國家機器不當地使用權力,更明確地說,是預防國家未來非法使用暴力。
臺灣本土長期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的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認為我們之所以需要追求政治轉型的正義,是因「如果一個新的民主社會不處理以上這些工作,其民主體制將很難在和平的、深厚的民主文化中健全運作」;聯合國(2010)則主張藉由五要素,包括起訴、追求真相、權利修復、制度改革及全國諮商,以達成轉型正義的目的,確保課責、追求正義和達成和解。其中,目前最常見到的是透過權利修復的方式來進行轉型正義,透過提供物質與象徵性益處給受害者,包括金錢賠償、醫療與心理照護服務、教育支持、財產返還或損害賠償、官方公開道歉,以及建立紀念館與紀念建築、訂定國家紀念日,矯正系統性的人權侵害──臺灣經驗也是如此,然而,我們還在轉型正義的路途上。
轉型正義與健康正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個國家人民擁有完整身體、心理及社會的安寧狀態(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不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虛弱的身體現象而已,而轉型正義也與此緊密關聯。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國家政治暴力造成的創傷?葉老師指出政治暴力導致了三層次的創傷,分別是受害的個人(individual victims)、創傷的社群(traumatized communities)與社會(traumatized societies)。具體而言,轉型正義不僅是對歷史不正義與國家不法行為的矯正、修補,國家政治暴力對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其家庭不同世代成員,造成在個人心理、家庭關係與各種社會關係的重大傷害與撕裂(衛生福利部,2022)。因此,葉老師指出健康福利服務本身就是轉型正義中的一環,用以處理國家過去對受難者所造成的創傷,以及撕裂的社群與社會關係。
整體而言,目前的國家服務主要是從社會工作、心理學及精神醫學的角度進行介入,而衛生福利部(2022)將針對政治暴力所提供之的創傷療癒服務定位在「國家為過去施加於受難者的不法行為,以及對受難家庭造成的傷害反省認錯,並基於歷史補償原則,為平復受難者的傷痛、確保受看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主動承擔責任而規劃執行的各項工作」。葉老師更進一步指出,在文獻中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工作具有不同的層次,包括個人療癒(individual healing)與社會/集體療癒(societal/collective healing),並且嘗試倡議將「社會療癒政策」加入到轉型正義對健康福祉提升的討論當中(葉明叡,2024),尤其是對於心理與公共衛生的服務提供和定位。
在臺灣的政治暴力創傷療癒中,主要是由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2018年05月至2022年05月之間的服務推進為主,包括試辦北中南的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的照顧據點、網絡,並辦理相關議題的工作坊、座談會與創傷知情教育推廣。在促轉會任期期滿結束運作以後,則是由衛生福利部承接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工作,並持續擴大辦理。葉老師認為轉型正義與健康之間,存在兩種辯證關係,是健康與社會福利服務作為轉型正義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以及轉型正義作為一種健康的社會/政治決定因子(Social/political determinant of health)。葉老師強調社會療癒層次的創傷療癒,促進政治暴力之中的和解、團解與社會關係重建,進而提升健康社會福祉,而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將是關鍵,藉由社會大眾的教育、溝通,以及基礎服務建設的拓展,我們才能將政治暴力創傷不僅是部分個人的受難,更是轉化為一種集體經驗與社會關係的重建。
未來轉型正義在臺灣?
這場專題演講由中正社福所劉豐佾助理教授主持,本系多位老師出席、參與,包括修課學生實體聆聽、亦也開放系友遠距參與,互動相當熱烈。
在演講尾聲,芳珮老師詢問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預防政治暴力?」葉明叡老師認為目前來說,轉型正義對健康福祉的影響仍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但最核心的策略,是珍惜民主制度,並持續抵抗威權勢力。為此,葉老師也提出了一些對國家政策與學術研究的構想。在政策端,衛生福利部應是要持續落實政治暴力創傷療癒的基礎建設,包括在衛生福利專業人員繼續教育中納入轉型正義的概念,以及資訊的釐清,另則也須提升社會大眾對政治暴力與創傷知情意識。而在研究端,可嘗試測量轉型正義對健康福祉的提升效果,或是對政治暴力預防的程度,並且建構集體療癒效果的測量工具,以及開發集體療育的介入方案。
海報製作、照片攝影:黃珮茹
行政業務:陳佩吟
統籌策劃:劉豐佾、郭惠瑜、李妙純
參考書目
葉明叡(2024),〈社會療癒、重建與團結:轉型正義中的衛生福利工作〉,台灣公共衛生雜誌,42(2),113–120。
王婉禎、朱乃瑩、何雪綾、郭家明、許琬琳、彭仁郁、黃仲玄、蔡昇倍、魏瑄慧著,王增勇編(2022),聆聽與療癒之路 — — 政治暴力創傷療癒服務工作手冊。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出版。
United Nations (2010). United Nations Approach to Transitional Justice. Retrieved April 24, 2024 from https:// www.un.org/ruleoflaw/files/TJ_Guidance_Note_March_2010FINAL.pdf.